![]() |
罗莹教授 |
教育测评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高考对高中教育、特别是高中教学有重要的影响,历来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通常是高考考什么,教学教什么。为此,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为了解决高考一考定终身、文理分科等不利于人才发现和培养等历史顽疾,减轻学业负担,2014年国家公布了高考改革及其配套方案,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查”、“不分文理”、“两次机会”等措施。高考成绩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全国统考科目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任选3科的成绩,特别是将综合素质评定作为了高考录取的参考,今年试点地区执行的高考新方案已平稳收官。目前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中也首次把学业质量评价明确写入课标。这些基础教育改革措施的目的就是改变目前基础教育测评体系,建立全面、科学的测评体系,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教育测评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那么教育测评目的应是什么?是为了评价教学,评估学生学的好坏、教师教的好坏,将学生、教师、学校进行排队?显然,这样目的的测评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首先,排名会打击名次差的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其次,为了争取好的成绩,排名将导致学生和教师过多付出,增加负担;第三,为了准备考试,而影响正常教学等。例如,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选考科目每科有4月和10月两次考试机会。有些高中对学生考试安排给出的建议是:高二将选考科目考完,尽量多拿A,高三集中火力备战三门统考。同时也出现“为求好的成绩放弃重要的、难度偏大的物理学科”,显然,高考改革方案在试点地区的实施并没有完全实现高考改革的初衷,对正常的中学教学秩序,特别是对中学物理课程教学产生了干扰。
由此可见,教育测评的目的不应仅是为了通过对学生的排名,来评价学生和老师,更应是通过测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现行的教育测评体系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的评价过分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学业成绩分数,忽视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等方面,没有对科学素养、特别是科学素养包含的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应具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做出全面、真实、科学的测评。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纸笔测验,导致了只测评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业成绩;二是主要依据终结性评价,例如,目前的高考、中考是对中学生起决定性和终结性的评价。依据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鉴定,严重打压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对学生缺少过程性、针对性的测评与指导,阻碍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学生作为评价对象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缺乏理解,对评价结果缺少认可和接受。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更不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持续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科学素养。
实现以教育测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我国《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从科学素养概念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科学素养概念的内涵是多元的,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是在人们不停的社会实践中定义和完善的。科学素养包含了世界观、情感、科学、伦理、思想等多个方面。只有通过多元评价从多个方面对科学素养进行全方位,科学地测评,才能实现以教育测评促进科学素养提升的目标。
第二,从注重终结性测评转变为注重形成性测评。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中表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现和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加尊重学生的差异和成长规律,通过学习过程的测评与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不断进步;更加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整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要我进步”变为“我要进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提高学习进步的效率,实现学生个体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也多次倡导教师实施形成性评价。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予以同等重视,将学生发展变化过程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第三,基于现代测评理论,建立科学合理地高考评价方案。高考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考试,更是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测评,教育测量的理论和国际考试行业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做的科学、公平、合理地测评必须以现代化测评理论为依据设计测评方案。从评定标准(Standard Setting),分数量表化(Scaling)及等值(Equating)三个方面考虑,做到无论学生考什么科目,其评定都是根据学科本身的标准和全部考生的代表性样本所确定的,而不是按照自己应考时特殊的考生群体的水平所决定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新高考实施中出现的“田忌赛马”等现象,消除高考新方案执行中出现的功利倾向,从根本上实现高考改革的初衷,增大学生的权利,让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都能够有获得感,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同时为我国发现、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