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16, Vol. 6 Issue (4): 21-23  
0

引用本文 

李冲.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需改革高校职称评定制度[J]. 科学与社会, 2016, 6(4): 21-23.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需改革高校职称评定制度
李冲     
大连理工大学

焦点:我国高校现行的职称制度滞后于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蕴含着滋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当下,高校应尽快做出调整,把岗位竞聘与职称评定分离开来,职称仅代表教师个人的学术头衔,与岗位、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等利益性机制脱钩,斩断触发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性诱因。

近些年来,中国科研实力快速提升,正在重塑世界科学进展的格局。2014年,高校科研人员占全国总数的49.1%,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总量的53.6%,应用研究经费占34.1%,发表的SCI论文数占83.0%,国内科技论文数占67.1%。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成果产出,高校都已占据了科技事业的半壁江山,成为科研活动的主力军。不过,与之相伴的是,高校也是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重灾区,这不仅使我国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受损,也给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在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科研诚信建设的软约束(思想认识和诚信文化等)和硬措施(监管与惩治等)仍然受到一些规章制度的掣肘,其中,高校职称制度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当下,高校应当尽快做出调整,把岗位竞聘与职称评定分离开来,斩断触发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性诱因。

我国高校现行职称制度源于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高校原来的“职称评审制”改为岗位与职称相结合的“职务聘任制”。经过近30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校的社会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已经远不能与当时同日而语了。不过,现行的职称评定办法仍然大体延续着《条例》所确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尤其是岗位与职称合二为一的做法,不仅滞后于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成为了引发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众所周知,国外著名大学的教师职称比例基本上都是呈倒金字塔型的结构,也就是教授的比例多于副教授,副教授的比例多于助理教授(讲师),而根据《条例》规定,我国正好与之相反,教授少于副教授,副教授少于讲师,呈正金字塔型的结构特征。在国家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之前,由于职称晋升与岗位考核的压力不大,因此对学术诚信问题的影响也不显著。2000年,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高校开始大力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等等。许多高校纷纷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用、按岗定薪”的岗位管理制度,直接把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与岗位联系起来。相应地,高校也开始逐渐形成了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制度,教师职务晋升与岗位考核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普遍加大。应当看到,职称与岗位结合,岗位再与利益挂钩的制度设计,本身就蕴含着滋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出于利益、职位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总会有人不惜铤而走险,无论是软约束还是硬措施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6年,高校开始推行岗位分类管理的办法,对不同岗位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职责要求,实行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这虽然避免了评价一刀切,一定程度上矫正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但是科研评价中“重量轻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限制作用也是有限的。

毋庸讳言,高校作为学术机构,表现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的指标必然要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但对于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来说,这一指标就是质量,数量并不十分重要。很显然,考查机构、单位的指标不适用于考查个人,但是,组织目标依靠组织成员来实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要求所有高校不追求科研成果数量显然是不现实的。现在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把岗位竞聘与职称评定分离开来,职称仅代表教师个人的学术头衔,与岗位、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等利益性机制脱钩。职称评定只考查个人的学术水平、科研究能力,不对工作量、成果数提出要求。职称评定过程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只需关注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而无需考虑评价结果对个人利益的影响,由此斩断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利益诱因。同时,对于职称的比例结构也可参考国外著名大学的做法,让那些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突出,但受困于岗位编制限制的教师及时得到学术上的认可。此外,结合当下高校正在推行的岗位分类管理办法,对教授、副教授等高级岗位应该再进一步细分为普通岗位和责任岗位。依据岗位职责的不同,相应规定上岗所需的职称以及评聘周期内的成果质量与数量要求。让那些已通过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认定,获得了相应职称的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竞争上岗。同时,强化岗位考核制度,真正实现高岗高薪、低岗低薪、无岗无薪。

${affiliationVo.addressSt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