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组织召开了“2018’科技伦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承办,《科学与社会》编辑部、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协办。会议以“重大学术不端事件的应对机制与管理”为主题,围绕“国外应对重大学术不端事件的经验”、“我国学术不端事件查处中的问题及原因”、“我国应对突发性重大学术不端事件的策略与制度建设”等议题展开,探讨了我国应对突发性重大学术不端事件的长效机制以及建立应对机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讨论和提出了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学部院士代表、省科协领导、期刊编辑、科技专家、相关领域人文社科专家、企业界代表以及媒体人员共八十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周卫健院士主持开幕式。她指出,重大的学术不端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对科学研究的信任。鉴于此,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认为,有必要认真研讨当前中国学术不端查处机制及其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反思不足,探悉诱因,商讨对策。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裴钢院士在会议致辞中指出,科技伦理研讨会是一项重要的年度学术品牌活动,已成为探讨科学道德与伦理问题的高层次交流及政策建议采集平台。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些突发性重大学术不端事件值得关注,虽然我国在科研诚信规范体系、管理制度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下一步我们还要考虑如何建立一套公平、透明,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查处理程序和规则,从而逐渐形成长效机制。举办科技伦理研讨会的目的就是希望鼓励自由交流,汇集政策建议,传递负责任的创新理念。贵州省科协刘炳银主席在致辞中就贵州省科技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高速交通、大数据等项目使得贵州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并对中国科学院给予贵州的关心和帮助表示了感谢。
会上多位院士和专家结合自身科研背景、工作实践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国内与国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多个层面,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中国的重大学术不端事件,并提出诸多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以“对于遏制我国学术不端行为蔓延的几点意见”为题,首先指出当前中国学术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其程度之严重史无前例,社会各界对于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史无前例。对于如何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蔓延?他认为,一要区分“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要真正做到“零容忍”;二是贯彻“名利不能兼得”的原则;三是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学者和学生,加强对学术规范的学习,减少由于研究者不懂学术规范而引起的科研不当行为;四是加强学术期刊和各个研究单位调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建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何鸣鸿通过分析国内外若干典型学术不端行为案例,结合基金委调查处理投诉举报的经验,探讨了所在单位及第三方的作用。针对如何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他建议:第一,所在单位应该切实履行主体职责;第二,在国家层面应该建立详细的调查不端行为的判则和程序要求;第三,调查报告应该直面问题,细致说明问题;第四,主管部门或国家层面应有一个专门机构作为第三方,对于突发事件、重点事件以及所在单位的调查明显存在“质疑”等情况,独立开展调查或督促所在单位重新核查;第五,加大典型案件的公开,回应社会关注与质疑,警示教育他人。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B&FITEE三刊前主编张月红教授认为学术不端的治理要防患于未然,建立学术诚信的意识与规范。基于对全球年轻人口的比例、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会员分布以及知名大学科研诚信政策的建设情况等数据的分析,她指出六大洲在学术伦理教育方面严重失衡,亚洲在科研诚信教育与制度建设方面进步显著,但仍然存在巨大教育缺口。她认为责任是发表科研的基石,诚实是科研和出版的保证,透明是一种科研的文化,而对学术不端的惩罚也是必要的。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社的魏均民社长,以中华医学会杂志为例,介绍了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现与处理等内容。首先,他总结了期刊中常见的学术不端现象,如伪造、篡改数据,署名不规范,一稿多投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一方面制定了完善的编辑政策,如培训制度、审读制度等,确保论文的科学性、真实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通过倡导诚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抑制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最后,他提出期刊要做好学术诚信的守门人,在防治学术不端中发挥积极作用。
同方知网科研诚信技术公司的孙雄勇博士分析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在学术期刊中,用于投稿稿件审查;在高校中,用于学位论文审查;在科研人事管理中,用于职称评审过程中的论文审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应用促使学位论文中高比例的文字复制情况逐年下降,期刊中高重复比例期刊文献逐年降低。最后,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手段是治理学术不端的不可或缺的抓手,规范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并配以相应制度是防范学术不端的有效措施。
中国农业大学情报研究中心的赵勇主任首先将国外科研诚信的治理模式分为强制型、准司法型和自律型三种。随后基于政策文本的梳理,他总结出我国科研诚信政策的布局特征。时序方面:起步较晚,政策量随热点事件波动;机构方面:教育部、科技部主导,多部门参与治理;依据方面:元政策不足,遵照意识不强;内容方面:侧重事后管理,对事前的科研诚信教育强调不够。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解读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突出亮点,表现为:发布层次高,明确主体责任,全流程管理以及坚持零容忍。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李真真研究员从撤稿事件谈起,剖析了中国科研诚信面临的突出问题,表现为:第一,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失信成本低,进一步加剧了投机行为;第二,中国科研诚信教育严重缺失,导致中国的学术不端治理演变为“猫和老鼠”的游戏;第三,中国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存在缺陷,形成了特殊的“算计文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她提出三点对策:一是建立公正透明的查处程序及规则;二是形成预防为主,防治兼具的治理方式;三是改革现有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尤其对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的评价需要有一个自下而上的讨论,以形成对其价值判断的共识和理解。
大会的主题报告之后,与会的院士、专家们围绕会议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非常多的真知灼见,并达成了以下共识:
第一,预防为先,兼顾惩处。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中,学校应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增设科研诚信课程,提升研究者的诚信意识;期刊应完善论文审查制度,坚守发表伦理;科研单位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减少对科研活动的行政干预。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时,要进一步细化处理程序和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加强惩治力度,增加违规行为的成本,防止学术不端的进一步蔓延。
第二,探索合理的科研评价与奖励机制。在科研评价方面,量化考核已显现出诸多弊端,一些国际期刊通过高额版面费,掠夺中国的科研经费;有必要探索更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促进中国迈向更高质量的科学。在科技奖励方面,虽然针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并不能忽略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减少、合并各类人才政策,引导学术荣誉和个人待遇适当分离,给予年轻科研人员更多机会。
第三,形成科研单位与政府部门的分层次治理。科研单位应落实主体职责,主动发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与处理,确保调查过程与结果的公开、透明,降低学术不端案件的负面社会影响。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科研单位的监督和问责,将科研诚信建设情况纳入对科研单位的评估;面对重大学术不端事件,政府应建立调查的启动机制以及不同管理主体的协调机制等。
裴钢院士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只要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总会出现新的议题,需要持续地开展讨论。针对本次会议的主题,他提出几点意见:第一,要辨证地看待当前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它确实带来了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主观评价的弊端;第二,建立国家层面的科研诚信办公室,实现对科研单位的监督;第三,要着力查处买卖论文的第三方机构,净化中国的学术环境;第四,推动科研伦理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师资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