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8 Issue (1): 30-35, 41
0
矿产资源基地经济效益评估方法思考——以青海祁漫塔格矿集区为例[PDF全文]
张亮1,2, 赵恒勤1,2, 李世祥3, 谭秀民1,2, 罗桥3     
1.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6;
2. 国土资源部多金属矿评价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6;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分析了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经济效益评估采用的资源基地潜在总值、资源基地潜在矿业产值、资源基地潜在矿业净值三个基础指标的含义及其关系,确定了在进行矿产资源基地经济效益评估时需要注意的原则,选取相关指标时的方法和要求,创建了基于资源储量、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产品规格等技术指标的经济效益估算模型,提出了资源价值产出比的概念。以青海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为实例,进行实证评估,并对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进行了验证,得出模型准确可行的结论。通过研究,以期为其他矿产资源基地进行相关经济效益评估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矿产资源基地经济效益评估评估模型评价指标模型验证
Discussion on the Economic Assessment for Mineral Resource Base——Taking the Qimantage Mineral Resource Base as an Example
ZHANG Liang1,2 , ZHAO Hengqin1,2 , LI Shixiang3 , TAN Xiumin1,2 , LUO Qiao3     
1. Zhengzhou Institute of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CAGS, Zhengzhou 450006,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Evaluation and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of Polymetallic Ore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Zhengzhou 450006,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es the meaning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potential gross value, output value and net value when evaluat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mineral resource base. Meanwhile, the principles as well as the methods and requirements for index selection that need to be noticed in the evaluation are also determined. Then, an economic benefit estim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resource reserve, recovery rate of mining, recovery rate of beneficiation, product quality and other technical indicators is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resource value output rate is proposed. Taking the Qimantage mineral resource base as an example, the accuracy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is model are verified.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mineral resource bases.
Key words: mineral resource base; economic assessment; evaluation model; evaluation index; model validation
前言

矿产资源基地是指有一处以上大型-超大型矿床和大型生产矿山为支撑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1],矿产资源基地的资源勘查开发对增强我国资源保障程度,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对大型矿产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也越来越重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开发利用条件、环境承载力和区域产业布局等因素,建设103个能源资源基地,作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供应的战略核心区域,大力推进资源规模开发和产业集聚发展”[2];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转变传统的资源调查方式,提出单一资源调查向地质资源潜力-技术经济条件-环境影响评价“三位一体”的综合地质调查转变,在进行综合地质调查过程中,技术经济条件调查是重要方面,在调查时如何客观准确的评价矿产资源基地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是经济评价的关键。以往我国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实践相对较少,因此针对大型资源基地资源开发,确定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原则和有效的评估方法,构建准确合理的评估模型,对于我国大型资源基地合理的勘查开发意义重大。

1 定义

本文在区域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评价基础上[3],提出资源基地潜在总值、资源基地潜在矿业产值和资源基地潜在矿业净值的概念及其含义,作为评价资源基地资源开发的主要评价指标。

(1) 资源基地潜在总值:指资源基地资源开发资源总的价值。资源基地潜在总值是理想情况下(资源全部利用,产品规格最好)矿产资源基地资源开发所能产生的最大价值。潜在总值主要受资源基地资源的多少和资源基地的地质勘查程度影响。本次潜在价值估算加入了地质可信度系数计算指标,避免了以往在估算矿业潜在价值时估算数值过大,不能准确反映矿集区整体资源价值的弊端。

(2) 资源基地潜在矿业产值:指资源基地资源开发时实际产生的价值,它是结合矿集区实际外部建设条件、资源基地资源条件和开发技术条件、主要矿种的市场条件而估算的经济产值。是反映资源基地实际整体经济效益的指标,矿业产值可以作为估算税收、就业等社会效益指标的依据,常受生产技术水平(选矿收率、开采回采率等)、企业生产产品规格等影响。

(3) 资源基地潜在矿业净值:是扣除资源基地资源开发时的主要生产成本、基建成本、税费等成本指标后的产值,是资源基地资源开发的整体静态利润。是反映资源基地资源开发经济可行性指标,常常受税收政策、资源开发生产成本、资源品质、产品规格等因素影响。

(4) 资源价值产出比:是指资源基地潜在矿业产值与资源基地潜在总值的比值。反映资源基地的技术水平、产品深加工等。资源价值产出比越低说明资源基地的技术工艺、产品规格等提升空间越大。

(5) 三者含义及关系:潜在总值是资源基地的资源整体价值高低的体现,其主要体现了该区已查明资源储量是否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是整个矿集区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潜在矿业产值是结合现行技术条件下能够从整体潜在总值中能够获得的那部分价值,是矿集区技术水平、资源条件、开发利用水平高低的体现,例如,当资源基地的资源潜在总值一定时,矿集区整体的技术条件越好(如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高,所生产的矿产品规格参数好),则其矿业产值越高,潜在矿业产值占整体潜在总值的比重也就越大。潜在总值和潜在矿业产值常常反映社会指标、GDP带动率等宏观指标,常为政府等决策部门更为关心的数据。潜在净值主要反映的是矿集区可获得静态利润的大小,反映矿集区整体开发的可行性,当矿集区的潜在矿业净值越大,其开发时产生的利润便越大,其可行度相对也就更高,当潜在矿业净值为负数时,这说明在目前情况下矿集区不适合开发。潜在矿业净值往往为投资者更为关心得数据,反映了投资获得利润情况。

三个指标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资源基地经济效益评估时应综合考虑三个指标,才能准确反映资源基地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

2 评价原则

为了能够准确客观的反映资源基地资源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在进行矿产资源基地经济效益评估时,坚持客观性、准确性、实用性、宏观性以及综合性的原则进行评估。

2.1 客观性

客观性指工作人员应该客观的评估资源基地的经济效益。在评估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多通过数据支撑并降低主观因素影响(如个人偏见)以保持客观性。关键数据如相关收率(选矿回收率,采矿回收率等)、资源储量等获取应通过相关试验(如选冶试验)或正规数据来源(如“三率”数据库,国土厅储量报告)获得。工作人员应到资源基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保证对资源基地的实际情况准确掌握。

2.2 准确性

为保证评估模型能够准确评估矿集区的资源经济效益,本文在构建评估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了不同的途径对构建评估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以保证其评估结果的准确。对于最终评估结论,模型估算结果应为具体的数值或者数值范围,以避免模糊的结论或者让使用者得出错误的理解。

2.3 实用性

大型资源基地经济效益的评估时运用的评估模型应简单有效,考虑充分考虑模型的可操作并充分结合资源基地的实际情况等因素。

2.4 宏观性

应从宏观上对矿产资源基地的对整体资源现状、矿床类型、采选条件、产品规格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总结,所选取的指标均应代表矿集区的整体现状。

2.5 综合性

矿产资源基地的经济效益评估需要多学科综合配合完成,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资源基地资源特征、资源品质、外部开发条件、环境评价、采选冶技术、产品规格、宏观经济、财税、政策等多方面工作,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专业的要素,加强各学科的交流和互相支撑(如在选取经济效益估算时的关键要素选矿回收率需要经过选矿专业专家的评价和总结),综合各专业评价结果进行估算。

3 评价模型及指标选取方法

本文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3, 8-10],按照客观性、准确性、实用性原则,建立了适于矿产资源基地经济效益评估的模型,供国内其他大型资源基地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参考。

3.1 评估模型:

资源基地潜在总值计算公式为:

$ V = \sum\limits_1^n {(Q \times K \times {P_0})} $ (1)

资源基地潜在矿业产值计算公式为:

$ {V_{产值}} = \left( {\sum\limits_1^n {\left( {Q \times K \times P \times \eta \times \delta } \right)} } \right) $ (2)

资源基地潜在矿业净值计算公式为

$ {V_{净值}} = \sum\limits_1^n {\left( {Q \times K \times \left( {P - S} \right) \times \eta \times \delta } \right) - J} $ (3)

相关指标解释、要求及获取方法见本节(2)。

3.2 相关指标要求及获取方法

公式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指标和获取方法为:

Q:资源储量(保有储量)。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可靠,资源储量的选取应严格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4]规定达到333级别及以上的具有经济意义的资源储量。在统计资源储量时,为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具体数据获取途径可以通过矿产资源基地所在地区的国土资源厅资源储量统计年报获得,但需要注意数据的时效性。

K:资源可信度系数。主要针对资源/储量级别为资源量(或以上)的矿产资源,具体系数值参照韩生福等[5]在对青海省优势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时确定的资源量可信度系数,见表 1;对于资源/储量级别为储量或基础储量的矿产资源则该系数值为1。

表 1 不同阶段可信度系数 Table 1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of reliability in for different exploration stages

P:矿产品价格。矿产品价格(含税)采用历史实际价格算术平均值的方法进行定量判断。考虑到矿产资源基地资源潜力大、开发时间长等特点,本文建议,历史实际价格平均值计算时段按评估基准日前5年历史实际价格的算术平均值确定。

在确定矿产品价格时需要注意:充分调研分析资源基地未来可能的矿产品规格,因为不同的矿产品规格往往对应着不同的价格水平;产品计价方式应与国家产品计价标准(或市场通用)一致,或能够通过国家产品标准(或市场通用)换算成符合所确定的产品方案的计价标准;矿产品价格信息资料应为通过可靠、合法渠道获取,同时应考虑矿床所处的区域的实际情况(如价格是否含税、价格中是否包含运费、该区产品价格是否比其他地区高或低等)、价格信息资料的代表性及适用性等内容。确定矿产品价格后,还要对所取的矿产品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P0:金属价格。选取原则参见矿产品价格P

η:开采回采率。在确定资源基地的开采回采率时,应在充分分析资源基地水工环地质条件、矿体赋存条件等基础上分析资源基地的开采条件。对于整个资源基地的开采回采率确定而言,主要采取同类型相似矿山类比的方法分析,以“三率”调查为基础,统计资源基地所在地区条件相似的在产矿山“三率”指标,结合当地矿山实地调研(必要时可以开展适当的典型区域水工环地质条件分析)和国土资源部最低“三率”指标要求确定的。

δ:选矿回收率。在确定应充分分析资源基地的主要矿种矿石类型、赋存特征、共伴生情况等。对于选矿回收率获取时,与开采回采率类似,也是以“三率”调查为基础,统计资源基地所在地区条件相似的在产矿山“三率”指标,结合当地矿山实地调研和国土资源部最低“三率”指标要求确定的。此外,在确定选矿回收率时,还应对区域上典型矿山的矿石样品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和必要的选冶试验研究,通过相关研究,首先目的是保证确定的选矿回收率的准确性,其次,是探索新的可供推广的工艺流程或先进技术以提高整体技术指标,从而提高资源基地的资源利用和整体经济效益。

在从矿产资源基地层面确定整个基地的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时,笔者认为,应跳出单个矿床的个体思维模式,从宏观上对资源基地的整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相关回收率应代表资源基地的整体水平。

S:精矿生产成本。成本组成主要为采矿成本、选矿成本、管理(含人员)、运输、税费、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内容,其中采选矿成本中包含水电供应等费用。选取时注意所生产精矿的规格、计价方式(如原矿成本、精矿成本或吨金属成本等)、资源基地所在地区、共伴生资源和相应成本水平的对应。此外还要综合考虑资源的贫化率对矿石品位及选矿成本的影响。

J:基建成本。选取时应在调研当地矿山实际情况基础上,结合矿山实际生产规模和矿山生产条件进行估算。

n:矿种或矿床。

4 评估实例及模型准确性验证 4.1 模型实证

运用本文对资源基地经济效益的评估方法,对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登记的青海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的32个矿山(矿产地、矿权地)[6]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估。资源储量数据依据青海省国土资源厅2014年储量统计报表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资源基地的实地调研,资源基地主要产品情况为:铁矿主要产品为62%的铁精粉,铁精粉需从矿山运输到格尔木市销售;铅矿产品主要为60%铅精粉;锌矿产品主要为50%锌精粉;铜矿产品主要为20%铜精矿;金主要为30 g/t的金精粉;镍以镍精粉价格计算。相关采选指标及估算结果见表 2表 3

表 2 资源基地主要矿种采选指标 Table 2 Mining and beneficiation indexes of main minerals

表 3 矿产资源基地经济效益估算结果 Table 3 Results of economic assessment for mineral resource base

祁漫塔格矿集区全部资源的潜在价值可达2 993亿元,潜在产值达1 291亿元,潜在净值达333.54亿元,资源价值产出比为43.13%。其中,各主要矿种中,铁产值达338.44亿元,资源价值产出比为22.03%;铜矿产值达到115.85亿元,资源价值产出比为69.89%;铅锌产值合计266.81亿元,资源价值产出比为81.45%;镍矿达到406.04亿元,资源价值产出比为61.96%。在各矿种中铁、铅锌、镍等金属潜在矿业产值较大。在各矿种中,按照现阶段的产品规格,铁矿的资源价值产出比相对较低,在下一步的基地开发中,应当适当延伸铁矿产品产业链,降低初级产品出售,加强资源基地铁的球团、提升精矿质量等的建设;镍应当考虑规划建设镍冶炼基地,生产金属镍,提高资源的附加产值。

该区资源在开发时,各矿种每采出1 t矿石,加工为目标矿产品,其产生的利润分别为:铁23.87元/t原矿,铜24.87元/t原矿,铅79.55元/t原矿,锌118.04元/t原矿,镍75.95元/t原矿,金56.31元/t原矿,钼4.40元/t原矿, 见图 1。分析可知产生利润较高的矿种有铅、锌、镍等,应加强这些矿种的勘查开发;金矿利润较高主要因为该区金为共伴生矿种且平均品位达到3.5 g/t,在勘查和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对该区金的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钼矿产生的利润较低,应将钼作为储备资源,在下一步工作中加强其综合勘查。

图 1 各矿种开发净值和吨原矿(加工为初级产品)利润 Fig.1 Net value and unit profit of the raw ores of main minerals

4.2 模型准确性验证

为验证本文创建潜在价值模型估算的准确性,本文采用了不同的评价途径对评价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验证模型采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世祥教授创建的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的评价模型[8]

$ V = Q \times D \times K \times P \times S $ (4)

模型考虑主要要素为:矿产品价格P,矿产资源储量Q,矿产资源可信度系数K,不同开采难度经济价值系数D,品位调整系数S

品位调整系数S:单位矿产储量与单位矿产品之间的品质换算系数。它取决于矿产品的单位储量与选用的矿产品价格的矿产品品位之间的关系,其换算公式是:品位调整系数=矿产储量平均品位/单位价格的矿产品品位。

不同开采难度经济价值系数D:在确定不同开发难度经济价值系数时综合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可采程度、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禀赋条件(区域水工环条件、埋藏深度、矿体特点)和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电力供应)加以考量,鉴于体系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无法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故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 在建立指标体系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步骤,构建指标体系后,以准则层为基准,对指标层下的指标相对重要性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本文选取的是层次分析法常用的1-9标度法。

表 4 相对重要性标度 Table 4 Scale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不同开采难度经济价值系数D的计算公式为:

$ D = \frac{1}{N} \times \sum\limits_{i = 1}^N {\left( {\frac{{{w_1}}}{{{m_1}}} \times \sum\limits_{j = 1}^{{m_1}} {{p_{1ij}}} + \frac{{{w_2}}}{{{m_2}}} \times \sum\limits_{j = 1}^{{m_2}} {{p_{2ij}}} + \frac{{{w_3}}}{{{m_3}}} \times \sum\limits_{j = 1}^{{m_3}} {{p_{3ij}}} } \right)} $ (5)

其中,D为矿产资源不同开采难度经济价值系数;N为参与评估专业人员和评估人员数量;W1为自然环境条件权重,W2为资源赋存条件权重,W3为基础设施条件权重(表 5种层次B);m1为自然环境条件评估项数,m2为资源赋存条件评估项数,m3为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评估项数;P1ij是第i名评估人员对第j项自然环境条件的评判值,P2ij是第i名评估人员对第j项资源赋存条件的评判值,P3ij是第i名评估人员对第j项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评判值。本文采取咨询矿山设计有经验9位专家打分得出,根据公式(5),最终得出开采难度系数D为0.68。

表 5 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不同开采难度指标总权重 Table 5 Total weight of different mining difficulty indexes

根据验证模型估算结果,祁漫塔格矿集区总的资源潜在达1 241亿元,评价结果与本项目建立模型的评价结果1 291亿元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5 结论

(1) 在进行大型资源基地资源开发经济效益评估时,应从资源潜在价值、资源产值、资源净值方面进行,并将其作为相关分析的基础。

(2) 在进行大型资源基地资源开发经济效益评估时,坚持客观性、准确性、实用性、宏观性以及综合性的原则对资源基地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3) 本文资源基地经济效益相应评估模型具有实用性和准确性,能够准确评估资源基地的经济效益,可供其余资源基地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质调查局. 1: 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S]. 北京, 2015.
[2]
谭秀民, 张亮, 冯安生. 关于大型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的思考[J].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7(4): 11-15.
[3]
李万亨, 傅鸣珂, 杨昌明, 等. 矿产经济与管理[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1.
[4]
国土资源部储量司, 地质勘查司, 国家冶金工业局, 等. GB/T 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S]. 北京: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1999.
[5]
韩生福, 李熙新, 曾广文, 等. 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接替选区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2.
[6]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 青海省2014年矿产资源储量简表[R]. 西宁: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 2015.
[7]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全国重要矿山"三率"综合调查与评价[R]. 郑州: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2011.
[8]
李世祥, 等. 祁漫塔格矿集区资源开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敏感性分析报告[R]. 郑州: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委托项目, 2017.
[9]
王文, 吕晓岚, 王楠, 等. 整装勘查区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J]. 中国矿业, 2015, 24(2): 49-51.
[10]
王文, 吕晓岚, 姚震, 等.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综合评价[J].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6, 9.
[11]
王翔宇, 连明杰, 朱德生. 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计算方法探讨[J]. 中国矿业, 2010(1): 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