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Vol. 23 Issue (4): 44-46
广西民族大学主办
0

文章信息

陈彪, 卢郁静
《吴兴团扇名天下——湖州羽毛扇传统工艺》书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23(4): 44-4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10-10
《吴兴团扇名天下——湖州羽毛扇传统工艺》书评
陈彪 , 卢郁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安徽 合肥 230026
${affiliationVo.addressStrEn}

扇子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扇子中的工艺扇,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有审美情趣,一直为历代文人墨客津津乐道.湖州羽毛扇作为中国名扇之一,向以选料严格、制作精美、质软风柔而著称.湖州也因此成为我国传统羽毛扇主产区之一.2007年,湖州羽毛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自清代乾隆年间海盐人张燕昌写过非常简略的《羽扇谱》后,关于湖州羽毛扇的研究很少,这和湖州羽毛扇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极不相称.湖州人韩玉芬近几年关于湖州羽毛扇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吴兴团扇名天下——湖州羽毛扇传统工艺》[1]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通读《吴兴团扇名天下》,笔者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 内容比较全面,使用的资料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

全书内容包括羽毛扇及湖州羽毛扇的历史,湖州羽毛扇种类、制作工艺与工具、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曹云江和殷根毛两位湖州羽毛扇老艺人的口述记录以及对清代张燕昌所著《羽毛谱》的标点注释等.

资料丰富是该书的另一特色.本书所用资料,除历史文献资料外,还广泛采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文资料,具体有:考古发掘实物如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砖刻;现存国内外馆藏实物如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英国格林尼治扇子博物馆、北京故宫、杭州中国扇博物馆、湖州市博物馆保存的各个时期、各种不同类型的中国羽毛扇;古代绘画和诗文,不同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作者的实地调查以及口述记录等.

2) 如实的调查和记录,保存了大量本土风味十足的文字资料.

如一些独特的称呼和相关民俗,湖州当地将贩卖各禽羽毛贩子称为“毛客人”,而毛客人所带的用于量雁翎尺寸的尺子称为“毛尺”;另有“端(送)扇子”,茶馆里“吃讲茶”,义务消防,招徒弟等相关民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使用,使得内容的准确性、可信度都随之增加.

3) 图文并茂.

据笔者统计,全书共251张照片,其中包括大量的彩版照片,既清晰地展示了相关内容,又增加了可读性.从内容上看,这些图片包括:各式羽毛扇,出土及馆藏实物扇子,羽毛扇制作工艺及工具,与扇相关的古代画卷、砖刻或局部图,地图,古籍及近现代期刊文献书影,古今人物,现当代羽毛扇制作生产相关的资料如生产场景、包装封面、宣传图及各类证书等等;从时间跨度上看,远溯汉代,近至当代;从图片来源上看,包括:古籍文献、考古实物、实地调查、近现代杂志期刊及书籍、网页等;从作用上看,有对应文字、补充说明、形象表达等.

4) 细致通俗的注释便于理解,利于雅俗共赏.

全书有很多注释,包括对内容的解释和补充、生僻字的注音等,该书既是融入作者心血的学术著作,同时又是一部雅俗共赏的科普著作.

可以看出作者已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将现有的成果呈现于书中.通读全书,笔者以为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1) 部分史料挖掘可以更充分,分析可以更深入、严谨.

如,“附录三:羽扇谱”中,“列羽成扇,见于《周礼·巾车》”[1]168未见正文使用.又如,该书“直至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对‘扇’字的注解还是从扇和翅膀的相似角度来阐释的‘从羽者,如翼也’”[1]2,《说文解字注》是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做注,即是对古义做注,而不能据此推断清人对“扇”的理解仍停留在古义上.

此外,笔者认为以“扇”引出羽毛扇很有趣味性,可以考虑先较为完整地对“扇”字和“扇子”溯源进行考究,再着笔扇子的发展史及该书主体——湖州羽毛扇,既使得引入主题的部分具有完整性,又使第一章的论述更加条理清晰.

2) 过于强调原汁原味的口述记录降低了可读性,且若干内容没有体现在正文.

可能作者是想更多地保留地方文化特点和尽量减少转释的原因,对曹云江、殷根毛的口述记录,频繁采用湖州方言,降低了本书的可读性,且必要性不大,毕竟本书主题是湖州羽毛扇而不是湖州方言.笔者认为更理想的方式是与羽毛扇有关的专业术语用当地方言原汁原味表达,其余用普通话意译即可.《富阳竹纸》[2]《瓯海屏纸》[3]两书即是专业术语用方言原汁原味表达,其余用普通话意译.

此外,一些很有特色的民俗,也许是作者考虑叙述上的方便,同时避免重复,其内容没有体现在正文.如“三年徒弟,四年半桌”,在该书正文中,仅一笔带过[1]118;在附录的口述记录[1]143中才有解释.

3) 有部分内容证据似嫌不足,个别内容、文字欠准确.

如“湖州羽毛扇的发祥、流传地在湖州中心城区”[1]50,通览全书,似没相关证据支持.

书中在分析“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吴兴县各类羽毛扇价格时,采用多种资料分析其价格单位[1]61-62,工作深入细致,但按书中数据,9000元只能买30根油条而不是300根.另该书存在个别文字错误,如第2页脚注2中的“认羽为扇”应为“以羽为扇”;第148页脚注1中的“中止”应为“种植”等.

4) 一些图片、文字可处理得更好.

如“修片”[1]88、新的装柄技术[1]93等都没有附图;而有些图相似度较高,如图 3-63至图 3-67[1]98-99,可适当删除;书中一些翻拍书籍、报纸等的图片,如可以直接获取,效果会更好,如“图 3-9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野禽标本” [1]75.

湖州羽毛扇的制作工艺是该书核心,笔者认为,如能将各工序按一定次序表述会更好,如可依次对各工序的目的、操作方法、要求和特点等进行表述.另,制扇的十道工序表述中,些许文字可做优化和调整,如“(7)装柄”[1]89的具体操作又细分为——(1)接管、(2)将扇片安装在扇柄上、(3)“包菱”或装扇托,其中步骤(2)的名称表述可用“安柄”代之,以与其他步骤名称保持一致风格;又如步骤(3)中,除了装扇托工序,还加入了较多对扇托造型及装饰纹样寓意的表述,笔者认为可将其放在“羽毛扇的扇柄也有讲究” [1]79中,标题可改为“羽毛扇的扇柄、扇托也有讲究”.另书中提到制扇十道工序,“(11)包装及广告”[1]104宜分开表述.

1954年,8家羽扇店中的6家组织成立了羽扇联营社[1]64.书中第64页脚注1中提到,“据老扇店后人回忆”,金福泰、严汇丰两家未参加.但是老扇店名称,及其后人是谁并没有明确.

书中存在少量地方有重复,宜酌情删减,如在同一页,关于邱义丰的注释重复[1]58.

本书对湖州羽毛扇已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湖州羽毛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其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扇子的对比研究,还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兹列几例:

1) 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湖州羽毛扇制作工艺.

该书比较完整地记录了湖州羽毛扇制作工艺的基本流程.笔者以为,以更高的要求来看,这部分工作还可以做得更全面、更深入.例如,不同的羽毛种类与部位、扇形决定了羽毛扇的种类,在制作工艺上应有各自的特点,若能将各自的特点融入并加以比较会使得工艺部分更加完善.如上文提到的工序(7)装柄中步骤(2),其具体操作须先将已穿有竹骨子的羽扇片羽管用滚水泡软[1]91,可更深入地调查不同种类羽毛是否有所区别,水温高低、时间长短等所产生的影响,如何把握泡软的度,不太好的有没有补救措施等.

2) 对从1980年至今湖州羽毛扇产业情况做进一步调查了解.

书中提到1990年湖州羽毛扇厂产量16.95万把,比最高峰1980年少17.41万把;2015年,湖州城区在业人员仅数名,生产的羽毛扇数量很有限[1]124.但全书基本没有1980年至2015年的羽毛扇产量等相关数据.如能进一步调查,了解1980年至今的从业人数、产量、价格、销售情况、经济效益等信息,则可更清晰地掌握湖州羽毛扇业变化的趋势,还可分析、探讨其变化的时间及原因,也为探讨羽毛扇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3) 更广泛地对传统湖州羽毛扇师傅做口述记录.

除了已采访的曹云江、殷根毛两位老师傅,目前仍有若干健在的老师傅,笔者认为可以从历史、工艺、管理、销售、传承与保护等更多角度进行更多的口述记录,保留更多湖州羽毛扇的资料.同时,这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信息,厘清更多的问题.这也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工作之一[1]129.

4) 如对清代张燕昌所著《羽毛谱》译为现代文,效果更好.

虽然书中对《羽毛谱》有若干注释,但如将其译为现代文,更便于读者了解,更好地发挥该书科普性的优势.

5) 对不同地区扇子的比较研究.

书中提到湖州羽毛扇与苏州团扇、杭州折扇并称中国三大名扇,并提到修片[1]88、包菱[1]118等工序在全国独一无二,但因没有苏州团扇、杭州折扇等的制作工艺的相关描述与分析,读者不易了解.笔者认为只有从文献、实物、实地调查等多途径,对不同地方扇子的制作工艺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研究,才能更好地总结出湖州羽毛扇制作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韩玉芬. 吴兴团扇名天下——湖州羽毛扇传统工艺[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2] 李少军. 富阳竹纸[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 林志文, 周银钗. 瓯海屏纸[M]. 北京: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