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1299 上海,上海健康医学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防保科;
3. 201299 上海,上海健康医学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超声科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其活性状态1, 25二羟基维生素D3[1, 25-dihydroxyvitamin D3, 1,25-(OH)2D3]在体内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除了调节钙、磷代谢以外,维生素D还参与了体内的其他内分泌调节[1],维生素D水平降低和缺乏25羟维生素D (25-hydroxyvitamin D, 25OHD)[ < 75 nmol/L (30 ng/mL)]与免疫功能紊乱、心血管疾病、糖代谢异常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密切相关。由于种族差异及地域、日晒时间、饮食习惯、工作性质及健康状况的不同都会导致不同的血维生素D水平。在我国,由于地域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人群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不尽相同,吴光驰[2]提出,不考虑季节差异,我国北纬25°~35°的地区受检人群中10.0%为维生素D缺乏[25OHD < 50 nmol/L (20 ng/mL)],35%为维生素D不足[50 nmol/L (20 ng/mL)≤25OHD < 75 nmol/L (30 ng/mL)],维生素D充足者55%[25OHD≥75 nmol/L (30 ng/mL)]。目前对于室内工作者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研究较少。室内工作者是指8 h工作时间均在室内度过,无室外活动时间的人群。这类人群由于在日间阳光最充足的时候不接触阳光,可能更容易存在维生素D不足。
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浦东新区(北纬31°)的川沙、合庆、机场镇、孙桥镇、唐镇等地区室内工作者进行维生素D营养状况横断面调查,以为日晒较少的室内工作人群的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提供一定的流行病学证据。
对象与方法 对象通过配额抽样入组的方法招募获得2013年1、2、11、12月及2014年1、2月于上海健康医学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浦东地区川沙、合庆、机场镇、孙桥镇、唐镇等地区的32家企事业单位的室内工作在职体检人员430例为观察组,各单位抽样人数12~16人。另外招募同期在上海健康医学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无糖尿病病史非室内工作人员12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为每个白天至少有1 h在室外活动,部分皮肤暴露于阳光之下的在职人员。
入组标准:观察组为浦东地区(来源包括川沙、合庆、机场镇、孙桥镇、唐镇等地区)企事业单位的室内工作的在职体检人员,年龄29~59岁,平均年龄(46.35±9.76)岁;对照组年龄在30~59岁,平均年龄(47.77±8.34)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能接受相关检查。室内工作者定义为上班8 h内均在室内,皮肤未直接暴露于阳光下的人员。
排除标准:(1)严重的肝肾疾病;(2)临床心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及外周血管疾病等;(3)已知糖尿病患者;(4)妊娠者;(5)有急性感染、中毒、肿瘤、代谢、自身免疫性及血液系统等疾病者;(6)服用调脂药者;(7)近3个月服用含有维生素D的药物者。
方法资料收集:由专人记录既往史、个人史。测定受试者体质量、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所有研究对象休息15 min以上,使用手动血压计人工测定双侧肱动脉血压,通过两次血压测定后取平均值,获取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两次血压平均值大于等于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者考虑为血压升高。观察组中,男性241例(56.0%),女性189(44.0%),年龄29~59岁,平均年龄(46.35+9.76)岁,其中30~39岁者135例,40~49岁者91例,50~59岁者204例。对照组中,男性64例(53.3%),女性56(46.7%),年龄29~59岁,平均年龄(47.77±8.34)岁,其中30~39岁者24例,40~49岁者26例,50~59岁者70例。
血清指标测定:患者晨空腹8:00以前于肘前静脉取血。于标本抽取0.5 h内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血脂[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cholesterol, LDL-C)]、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尿酸(uric acid, UA)、25OHD,FPG采用GOD-POD测定法,HDL-C、LDL-C采用均相酶比色法,TG、TC采用酶试剂测定法,Scr采用酶法,BUN采用Urease-GLDH法,UA采用F-DAOS法(罗氏公司,Cobas 8000 C701 C502全自动生化仪及配套试剂)。25OHD采用电化学发光法(瑞士罗氏公司Cobas 6000分析仪e601模块化免疫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
统计学方法全部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完成。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和四分位距(25%,75%)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经过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维生素D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表 1)。
项目 | 对照组 | 观察组 | 统计值 | P |
人数(男/女) | 120(64/56) | 430(241/189) | 0.28 | 0.60 |
年龄(岁) | 47.77±8.34 | 46.35±9.76 | -1.45 | 0.15 |
吸烟(%) | 30(25.0) | 111(25.8) | 0.03 | 0.86 |
高血压病史(%) | 33(27.5) | 120(27.9) | 0.01 | 0.93 |
降压药(%) | 13(30.2) | 74(31.1) | 0.01 | 0.91 |
25OHD (nmol/L) | 58.10±20.65 | 43.63±15.50 | -8.37 | < 0.01 |
维生素D营养状况 | 41.29 | < 0.01 | ||
正常(%) | 22(18.3) | 24(5.6) | ||
不足(%) | 49(40.9) | 102(23.7) | ||
缺乏(%) | 49(40.9) | 304(70.7) | ||
收缩压(mmHg†) | 131.93±18.70 | 132.46±17.41 | 1.25 | 0.14 |
舒张压(mmHg†) | 84.15±11.62 | 83.73±13.17 | -0.32 | 0.75 |
BMI (kg/m2) | 23.76±3.26 | 24.41±4.38 | 1.52 | 0.13 |
FPG (mmol/L) | 5.34±1.06 | 5.35±0.85 | 0.05 | 0.96 |
TC (mmol/L) | 4.95±1.02 | 4.99±0.94 | 0.36 | 0.72 |
TG (mmol/L) | 1.10~1.93 | 1.05~2.23 | 0.7 | 0.09 |
HDL-C (mmol/L) | 1.52±4.65 | 1.50±0.37 | -0.30 | 0.77 |
LDL-C (mmol/L) | 2.80±0.90 | 2.75±0.83 | -0.63 | 0.53 |
Scr (mmol/L) | 61.54±13.33 | 60.32±12.74 | -0.92 | 0.36 |
BUN (mmol/L) | 5.25±1.12 | 5.38±1.22 | 1.02 | 0.31 |
UA (mmol/L) | 0.33±0.09 | 0.33±0.09 | 0.25 | 0.80 |
25OHD:25羟-维生素D;BMI:体质量指数;FPG:空腹血糖;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Scr:血清肌酐;BUN:血尿素氮;UA:尿酸; †1 mmHg=0.133 kPa |
观察组不同性别间比较,女性的25OHD较男性更低(P < 0.01),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男性更差(χ2=22.11,P < 0.01) (表 2)。
项目 | 男性 | 女性 | 统计值 | P |
人数(男/女) | 241 | 199 | ||
年龄(岁) | 46.65±10.26 | 45.97±9.10 | 0.71 | 0.48 |
吸烟(%) | 110(45.6) | 1(0.5) | 112.58 | < 0.01 |
高血压病史(%) | 76(31.5) | 44(23.3) | 3.59 | 0.06 |
25OHD (nmol/L) | 47.32±15.50 | 38.90±14.20 | 5.80 | < 0.01 |
维生素D营养状况 | 22.11 | < 0.01 | ||
正常(%) | 20(8.3) | 4(2.1) | ||
不足(%) | 72(29.9) | 30(15.9) | ||
缺乏(%) | 149(61.8) | 155(82.0) | ||
收缩压(mmHg†) | 134.97±16.90 | 126.99±17.08 | 4.84 | < 0.01 |
舒张压(mmHg†) | 86.51±14.09 | 80.18±10.96 | 5.08 | < 0.01 |
BMI (kg/m2) | 25.01±3.51 | 23.45±4.43 | 4.08 | < 0.01 |
FPG (mmol/L) | 5.44±0.87 | 5.24±0.80 | 2.47 | 0.01 |
TC (mmol/L) | 4.95±0.86 | 5.04±1.03 | -1.01 | 0.31 |
TG (mmol/L) | 2.02±1.91 | 1.51±2.36 | 2.49 | 0.01 |
HDL-C (mmol/L) | 1.38±0.35 | 1.64±0.41 | -7.16 | 0.01 |
LDL-C (mmol/L) | 2.83±0.81 | 2.73±0.90 | 1.12 | 0.26 |
Scr (mmol/L) | 67.41±10.68 | 50.96±9.43 | 16.68 | < 0.01 |
BUN (mmol/L) | 5.52±1.26 | 5.20±1.14 | 2.71 | < 0.01 |
UA (mmol/L) | 0.37±0.08 | 0.28±0.07 | 12.19 | < 0.01 |
25OHD:25羟-维生素D;BMI:体质量指数;FPG:空腹血糖;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Scr:血清肌酐;BUN:血尿素氮;UA:尿酸; †1 mmHg=0.133 kPa |
校正年龄后,观察组男性维生素D与其他临床参数的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病史(r=-0.247,P=0.000)、收缩压(r=-0.158,P=0.034)、LDL-C (r=-0.138,P=0.032)呈负相关。校正年龄后,观察组女性维生素D与其他临床参数的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病史(r=-0.208,P=0.004)、BMI (r=-0.169,P=0.031)、LDL-C (r=-0.145,P=0.026)呈负相关。
讨论随着科学发展,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及其对人体的潜在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常情况下,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与日晒程度最为密切。目前中青年室内工作人员皮肤暴露于阳光下的时间少,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本研究对430例室内工作人员进行血清维生素D检测,并将其与120例非室内工作人员进行维生素D水平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且维生素D正常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维生素D缺乏比例较高(70.7%),较既往上海同年龄段普通人群更低[3], 提示室内工作者维生素D缺乏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关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性别差异,多个研究认为,女性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男性更差[4-5]。有研究者认为这与女性体脂分布--腰臀部位脂肪更多有关[6],而维生素D易沉积于这些部位,从而导致循环中的维生素D减少。本研究观察组女性人群维生素D水平正常比例较男性更低(2.1%),维生素D缺乏较男性组更明显(82.0%),提示上海市浦东地区女性室内工作人员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差,需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早期干预。
本研究观察组男性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病史、收缩压及LDL-C显著相关;女性维生素D水平则与高血压病史、BMI及LDL-C相关。实验室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大鼠血压升高[7],其机制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使内皮功能易损有关[8]。但人维生素D与血压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王睿等[9]研究显示,贵阳市社区人群中维生素D与收缩压呈负相关;代谢综合征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10],维生素D仅与舒张压有关;而在新疆哈萨克族群体中[11],维生素D与血压并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病史呈显著负相关,但仅男性人群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提示不同性别、地区、种族、代谢特征的人群维生素D与血压之间的联系不尽相同。关于维生素D与血脂的相关研究国内调查较少:在哈萨克族群体中,维生素D与LDL-C呈密切负相关[11];但国外研究则认为维生素D主要通过升高HDL-C使LDL-C降低至一个相对合适的水平,可能与HDL-C的联系更加密切[12]。本研究仅发现25OHD水平与LDL-C呈负相关,而未发现其与HDL-C的联系,其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并不能十分精确地反映维生素D缺乏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明确。
总体来说,浦东地区室内工作人员存在较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且女性情况更加严峻。较低的维生素D水平的可能与较高的血压、低密度脂蛋白相关。建议增加室内工作人群维生素D膳食摄入和适当光照,并进一步随访其补充足够维生素D后代谢参数的变化。
[1] | Moreno LA, Valtueña J, Pérez-lópez F, et al. Health effects related to low vitamin D concentrations:beyond bone metabolism[J]. Ann Nutr Metab, 2011, 59 : 22–27. DOI:10.1159/000332070 |
[2] | 吴光驰.我国人群维生素D营养状况[C].妇幼与青少年营养进展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孕妇、乳母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宣传推广会论文集, 2009:280-285. |
[3] | 朱汉民, 程群, 甘洁民, 等. 上海地区人群维生素D状态研究[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0, 3 : 157–163. |
[4] | 沙怡梅, 赵耀, 李红, 等. 北京市466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和538名学生维生素D营养状况[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4, 9 : 823–826. |
[5] | Gill TK, Hill CL, Shanahan EM, et al. Vitamin D levels in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J]. BMC Public Health, 2014, 14 : 1001. DOI:10.1186/1471-2458-14-1001 |
[6] | Hofsø D, Jenssen T, Bollerslev J, et al. 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 2 diabetes in extremely obese Caucasian subjects:a cross-sectional study[J]. Diabetes Res Clin Pr, 2009, 86 : e9–11. DOI:10.1016/j.diabres.2009.06.016 |
[7] | Sundersingh F, Plum LA, Deluca HF. Vitamin D deficiency independent of hypocalcemia elevates blood pressure in rat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5, 461 : 589–591. DOI:10.1016/j.bbrc.2015.04.069 |
[8] | Tare M, Emmett S J, Coleman HA, et al.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vascular endothelial and smooth muscle function and hypertension in young rats[J]. J Physiol, 2011, 589 : 4777–4786. DOI:10.1113/jphysiol.2011.214726 |
[9] | 王睿, 张巧, 时立新, 等. 1403名社区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素水平对血压的影响[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 30 : 397–401. |
[10] | Lu L, Yu Z, Pan A, et al. Plasma 25-hydroxyvitamin D concentration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individuals[J]. Diabetes Care, 2009, 32 : 1278–1283. DOI:10.2337/dc09-0209 |
[11] | Zhang MC, Li HX, Liu HM, et al. Serum vitamin D is llow and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ldl cholesterol in the kazak ethnic popula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J]. Med Sci Monitor, 2014, 20 : 1274–1283. DOI:10.12659/MSM.890930 |
[12] | Jorde R, Grimnes G. Vitamin D and metabolic health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ffect of vitamin D on serum lipids[J]. Prog Lipid Res, 2011, 50 : 303–312. DOI:10.1016/j.plipres.2011.05.001 |
(收稿日期:2015-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