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扬帆启航:中国骨质疏松事业发展
袁凌青, 章振林, 夏维波, 李梅, 王鸥, 岳华,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我国代谢性骨病的临床和研究历史已近百年,20世纪20~30年代营养缺乏性骨软化症和佝偻病十分常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营养缺乏性骨软化症的流行得到遏制。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相关的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对公共健康的危害逐渐显现。为此,2001年创立了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已经初具规模,近年来,不断有优秀的学术成果发表。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期望广大同仁继往开来,扬帆启航为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忆往昔,回顾中国骨质疏松事业发展的历程

20世纪初营养缺乏性骨软化症在我国广泛流行,特别是给育龄期妇女造成了严重的身体损害,骨盆变形和难产。当时北京协和医院对骨软化症的临床表现、代谢和治疗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系列研究。构成了同时代钙、磷代谢研究的基石。1942年,北京协和医院刘士豪教授和朱宪彝教授在Science杂志撰文提出了“肾性骨营养不良”的疾病命名,对近代骨代谢研究和临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末期,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的老龄化的进程,与增龄相关的骨质疏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学者也敏锐地认识到,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未来20~30年社会人口老龄化也将是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骨质疏松症将会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自此,许多有识之士就开始从事骨代谢的基础和临床工作。1988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代谢性骨病学组在成都召开学术会议,来自内分泌学、老年医学、骨科、放射科和妇产科的多学科专家共聚一堂,谋划中国骨质疏松的未来,他们认识到,中华医学会作为中国医学界最高水准的学术组织,应该整合国内的学术力量,团结从事骨代谢研究的专家,构建一个不同专业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承载国际交流的重任,这是成立“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的萌芽。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上海、四川、江苏、陕西等地的专家积极活动,纷纷建立各地的骨质疏松相关的学术组织。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对骨质疏松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视。分别在“九五”、“十五”、“十一五”和科技攻关课题中将骨质疏松作为研究课题。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于1998年5月成立了“骨质疏松防治组”。在此基础上,来自多个专业的16位专家一起建言,建议成立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这项提议也得到了中华医学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并征求相关学科的建议和意见,建议组专家孟迅吾、刘建立、罗先正、朱汉民、黄公怡、周学瀛和徐苓教授等两次赴医学会陈述,详细阐述了成立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的意义及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得到了医学会领导的肯定。

2001年,经过多方努力和协作,在中华医学会、科技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获得批准成立。4月,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会议,第一届委员会由来自内分泌科、妇产科、骨科、老年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的37名专家共同组成。会议选举孟迅吾教授为主任委员,朱汉民、刘建立和罗先正教授为副主任委员。2001年6月,学会举办了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骨质疏松学术会议,标志着我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领域进入了崭新的一页。

看今朝,吾辈学人奋起直追

分会刚刚成立时,面临着专业人才紧缺、民众意识淡薄、临床数据缺乏、诊疗手段有限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难题,分会的领导、专家迎难而上,在孟迅吾、徐苓、廖二元、夏维波和章振林等历任主任委员的领导和倡导下,我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领域专家与学者们众志成城,潜心钻研,使得我国的骨质疏松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在临床领域,学会组织大量专家,下基层普及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使得广大基层医生和民众对于骨质疏松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骨质疏松的严重危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懂得骨质疏松的防治知识。并且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分会先后组织编写了骨质疏松继续教育教材3本,每年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60余次,并由分会专家进行巡回讲座,取得了非常好的学术普及效果。并在全国展开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我国骨质疏松患病率的第一手资料、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原始数据和维生素D缺乏的最新数据。开展了骨密度测量质量控制项目,对骨密度测量进行了标准化规范,提高了骨质疏松的诊疗水平;启动骨折联动管理项目,开展“零跌倒项目”。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1版和2017版,《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成骨不全临床诊疗指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和《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诊疗指南》等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指南,为指导临床工作制定了最权威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术活动,传播了骨质疏松的知识、调查了全国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培养了众多的本领域人才、拓展了骨质疏松的内涵与外延。

基础研究领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的新致病基因,提出了骨代谢的“三元调控理论”,揭示了骨生成的新机制,形成了低磷性骨软化和成骨不全诊疗的中国经验。学会专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Medicine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America Human GeneticsJournal of Bone Mineral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杂志,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通过每年一次的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全国会议,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与国际接轨。通过每年一次的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青年会议调动本领域中青年学者的热情,加强人才培养。为了吸纳更多的优秀学者、团结更广泛的杰出专家,为骨质疏松事业做出贡献,学会还先后筹建了代谢性骨病学组、骨与关节学组、社区与基层学组、基础与转化学组、骨质疏松诊断与质量控制学组、继发性骨质疏松学组和科普与继教学组等。这些学组定期展开工作,从不同的侧面提高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了表彰对骨质疏松和骨矿盐临床和研究的突出成就,弘扬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2016年,分会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向孟迅吾教授、朱汉民教授、黄公怡教授、徐苓教授和廖二元教授颁发了杰出贡献奖。2018年和2019年,分会专家孟迅吾教授、徐苓教授、廖二元教授、林建华教授、夏维波教授、章振林教授、李梅教授、金小岚教授、陈林教授和岳华教授等入选“国家名医”的荣誉称号。为了发现和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学会设立“刘士豪-朱宪彝冠名优秀青年研究者”,先后有6名中青年学者获得该奖项。

为了开拓视野,促进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的国际交流,学会与国际华人骨研学会积极开展合作,每两年举办一场国际骨质疏松和骨研究学术会议,吸引了多个国际同行组织参与,2018年举行的第九届国际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由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与国际华人骨研究学会共同主办,欧洲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临床和经济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Osteoporosis and Osteoarthritis, ESCEO)、欧洲矿化组织学会(European Calcified Tissue Society)、美国骨矿盐疾病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亚洲骨质疏松联盟(Asian Federation of Osteoporosis)等国际组织共同参与,会议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

2008年分会创办了学术期刊《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并于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4年被遴选为《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目前已成为骨质疏松和骨矿盐领域富有学术影响力的优秀期刊。杂志密切围绕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秉承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方针,为医生和学者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分会的专家在本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2002年北京协和医院孟迅吾教授领导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廖二元教授领导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与治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有许多科研和临床成果受到了省部级褒奖,这些都说明我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领域的工作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望远方,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

时至今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骨质疏松和骨矿盐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初具规模,具体表现在:一是培养了一大批从事骨质疏松诊疗的临床医生和潜心骨代谢研究的科学家;二是民众对骨质疏松已有一定的认识;三是国际同行对我国的骨质疏松事业有较高的评价,许多专家学者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势将明显增加,如何减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如何预防再骨折,如何将前沿的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可用的诊疗手段,这些都是我们前进中面临的困难。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我国的研究水准,使我国的骨质疏松事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是我们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开启了全民健康的新征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提出积极推进全面健康的“三减三健”生活方式,是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健康中国实施的具体行动。其中骨骼健康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所有从事骨质疏松事业的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新使命和新责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提升我国在骨代谢领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全面应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对国民健康所带来的危害,为构建健康骨骼,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